水稻稻瘟病
分布:
稻瘟病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,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,可造成减产,严重时减产高达40%~50%,甚至绝收。
危害特点:
该病主要为害叶片、茎秆、穗部。因为害时期、部位不同又分为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、谷粒瘟。
苗瘟:在三叶前发生,种子带菌引起。病苗基部变灰黑,上部变褐,卷缩而死,较大湿度下,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。
叶瘟: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。慢性型:发病初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,后扩大为梭形,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。病斑边缘褐色,中央灰白色,外有淡黄色晕圈,在潮湿条件下在叶背产生灰色霉层,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。急性型: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,叶两面有褐色霉层产生。白点型病斑:主要在嫩叶发病.产生近圆形白色小斑,无孢子。褐点型病斑:主要在老叶上发生,发病时只在叶脉间产生大小如针尖的褐点,产生少量孢子。
节瘟:抽穗后发生,开始时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,后绕节扩展,病部变黑,易折断。
穗颈瘟:开始时产生褐色小点,后穗颈部变褐,也造成枯白穗。
谷粒瘟:发病时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,可引起稻谷变黑。部分颖壳无症状,护颖受害变褐,引发种子带菌。
病原:
Pyricularia oryae Cav.称稻梨孢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分生孢子梗3-5根丛生,不分枝,具隔膜2-8个,淡褐色,向上色淡,基部稍膨大,顶端曲状,上生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棍棒形,无色,常有隔膜1-3个。
发病规律:
该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谷和稻草上越冬。翌年气温回升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,病部形成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。播种带菌种子引发苗瘟。适温高湿,有雨、雾、露利于发病。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,穿透稻株表皮,在细胞间蔓延并摄取养分。时晴时雨,或阴雨连绵,日照不足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,病情扩展迅速。秧苗4叶期、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,圆秆期发病轻,幼嫩期发病重。穗期始穗时易发病。偏施过施氮肥、放水早或长期深灌,易发病。
防治措施:
1、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品种,及时处理病苗;配方施肥,底肥足,追肥早,巧补穗肥,多施农家肥,节氮增施磷钾肥,防止偏施迟施氮肥;合理管水,浅水勤灌,防止串灌;烤田适中。
2、药剂防治:
种子灭菌: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10%浸种灵 乳油 2500倍液,或25%使百克乳油 2000倍液,或强氯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,或25%施保克 乳油 3000-4000倍液,以上药剂浸种48-72小时,不需淘洗即可催芽。
发病时喷施:40%稻瘟灵可湿性粉 400倍液,或50%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,或30%克瘟散乳油500倍液,或525%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,或40%克百菌悬浮剂500倍液,或50%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400倍液,或40%稻瘟灵乳油400倍液、40%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-600倍液,或75%三环唑 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,或20%稻曲克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20%毒菌锡 胶悬剂 400倍液,或50%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异稻瘟净乳剂500~800倍液。
在以上药液中加入2%春雷霉素水剂500-700倍液或展着剂效果更好。
叶瘟要连防2~3次,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,特别是在孕穗期(破肚期)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。